融资炒股的风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逆洋流的顾白鲸融资炒股的风险,作者:顾白鲸,题图来自:逆洋流的顾白鲸(AI 生成)
想象一个三十年后的戏剧性场景。
很多 2020 年后出生的小孩,在 2050 年回忆自己的童年。
不少人会认为:我童年时期最好的朋友,是小时候给我讲故事的小爱同学。
而他 / 她的第一个女朋友 / 男朋友,或许是私下改装的带着大语言模型的赛博人偶。
赛博儿童邪典和恋物
白鲸的一位朋友每天用某节公司的某包给家里的小朋友讲童话、练习英语口语,效果异常好,更重要的是能让高强度工作一天的父母稍稍喘口气。
白鲸开玩笑说,未来小孩学会的第一句话可能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小爱同学。
任何技术以及理论,一旦和儿童产生联系,总会有一丝莫名的邪典 CULT 意味。
因为儿童白纸的思维状态总是能体现出人类社会中最本能和原初的部分特征。同时也意味着白纸可以随意由外界环境描绘。
历史永远是这样,一代版本一代神,技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标签和社会心理形态。而且,人永远无法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
就像当代为孩子各种过敏操碎了心的美国家长,他们永远也想象不到 60 年代的玩具公司给小孩开发了带有放射性的原子能玩具。【吉尔伯特 U-238 原子能实验室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出售,这套玩具是含有真正的放射性物品的,这套 49.50 美元的套装包括四种含铀矿石样品(铝钨矿、硅钨矿、铀钨矿和卡诺铁矿),以及一个盖格 - 穆勒辐射计数器。】
现代人也想象不到清朝可以让九岁的小孩成亲结婚,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可以让小孩进厂下矿的场景有多魔幻。
50 和 60 后的父母当然也永远也想象不到,90 后和 00 后家长已经有人在尝试的 AI 带娃、AI 学前教育的中式科幻场景。
民俗学家扬 · 哈罗德 · 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的著作《都市传说百科全书》中记录了世界各地的古怪都市传说以及其来源并进行了分类编排。
全书一共记录了 281 条都市传说,其中和儿童有关的有三十多条,其中最恐怖的莫过于粗心大意的保姆(或者还有精神疾病的妈妈)意外把孩子丢到微波炉里的故事。
布鲁范德认为这种故事也反映了现代育儿实践的愧疚感一一特别是当父母都不在家的时候将孩子们的早期抚育委托给日托中心或家庭保姆。
在白鲸看来,未来这种都市传说或许还会演绎出新的翻版:育儿机器人或者其他类型人工智能对儿童产生的意外伤害。
比都市传说更邪典的是现实世界的历史。
在 60 年代,MIT 的教授维森鲍姆用 200 行代码制造了人类史上第一台聊天机器人 ELIZA。
第一台聊天机器人 ELIZA 的界面
这台聊天机器人使用的主要技巧是部分地复述对方的用词和内容,引导对方进行更多的内容表达。这实际上是一个很简单的盘问以及谈话技巧。
在心理学上称为"非指令性治疗",以重复关键词和引导发言的方式让对方产生被关注、倾听和理解的感觉,进而持续的倾诉。非常适合祥林嫂这种受害者人格。
对于当代人来说,都不需要图灵测试,几个简单的关于"你的问题"都可能会让这台机器显得很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不过在当时,维森鲍姆发现有大量使用者很容易地对 ELIZA 产生了情感依恋,压根不相信机器能理解人类的维森鲍姆对此非常不安,甚至影响了他后来的研究轨迹。
在他 1976 年的著作《Computer Power and Human Reason: From Judgement to Calculation》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理性与语言的机械化,其后果远远超出了我们所提到的问题解决者所能预见的范围。霍克海默(Horkheimer)在计算机成为一种恋物癖(fetish),具象理性黯淡之前,已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视角 ...... 对那些没有作者的复杂系统的物化——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系统是科学以其权威某种方式赋予我们的——不允许提出任何关于真理或正义的问题。(第九章 第 252 页)
fetish,意指恋物癖、偶像和迷信。在这一章的语境里,白鲸认为翻译成迷信和恋物都可以,但是用恋物癖似乎更符合原作者想表达的象征性。
因为人是很容易恋物的。
弗洛伊德专门写过一篇题为《恋物癖》的论文,得出的结论非常之粗暴:
恋物癖的倾向源于童年,那时人们拥有某样东西,然后又失去了。简单地说:恋物癖是女性(母亲)男性器官的替代品,小男孩曾经相信它,并且不想放弃它。
——《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1927e)》第 161 页
荣格的看法则更加有趣:
如果我们的头脑偶尔做出一些完全出人意料的事情,我们会感到恐惧,并立即认为这是病态的表现,而原始人则会认为这是恋物、精灵或神灵的行为,但绝不会怀疑自己的精神状态。——《人及其象征》
在白鲸看来,以当代社会每个人的孤独状态和自由化程度,如果我们真的出现了针对 AI 的恋物,我们既不会怀疑自己的精神状态,也不会认为这是恋物。
这会被阐释为某种形式的"真爱"。
印刻效应与赛博依恋
刚出生的小鸡,看到第一个会动的物体,就会将其当做母亲跟着目标走,生物学家称其为印刻效应(印随效应)。
与之类似的理论,性印记理论认为,人类在童年时期学会识别性吸引力特征和活动,如果一名儿童得到的最初的性刺激和唤起来源于某些特殊对象的话,那这种性的印刻效应会促成某种特殊的性恋物癖的产生。
日本二次元色情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量青少年的二次元恋物癖的泛滥。宅男喜欢购买二次元美少女抱枕与之同理。
学者 Sherry Turkle 的著作《Alone Together(2012)》中提到过一个案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孩们都养过电子宠物。孩子们很容易投入大量时间对电子宠物进行喂养、照料。
Turkle S.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 M ] . 1st e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2.
但是即使是不会产生复杂互动的简单电子生命体,当其死亡也会让孩子陷入悲伤情绪中。
人的情感是极度脆弱的,一方面很容易建立情感联结,一方面任何一种情感又很容易消退。
1999 年,弗里德姆 · 贝尔德(Freedom Baird)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中要监测孩子们对一种简单的社交机器人的同情程度,当它倒地时,它会用痛苦的声音说:"我害怕"。此时孩子们迅速地将这个机器人玩具扶正。
2007 年的一项研究测试了孩子们对一种简单机器狗 AIBO 的反应,大多数儿童认为 AIBO 会感到悲伤(87.3%)或快乐(99.3%),不是一个简单的玩具而是有情感的机器人。
白鲸最近经常会看到两类特别使人不适甚至毛骨悚然的短视频。一种是用已故形象,比如作家史铁生形象和声音生成的视频,非常机械地念着《我与地坛》里边的内容。这让我感到自己喜欢的作家不被尊重。
另一种是,以 AI 圆梦之类的标签的账号,使用图生视频模型(LivePotrait)、语言合成模型(DreamTalk),让已经死去的亲人照片重新恢复动态的数字人或者死去亲人和还在世的人拥抱交流的视频。
失去和遗憾是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技术只会让虚假的温情蔓延,而非所谓的给我们以安慰。我们得到的是幻觉,甚至是某种娱乐,而非真实的抚慰。
Project December 公司允许用户提交信息来模拟一个人物,官网页面甚至特别注明了可以模拟死亡的人,该项目基于 GPT-3 训练的模型。2020 年一名加拿大男子提交了死去妻子的信息之后,与模型模拟的亡妻产生了非常深度的情感联结,影响了他的现实生活。
https://projectdecember.net/
Reeves B 在 2003 年的著作《Media Equation》提出了媒介等式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在和媒介交互过程中,会像与真实人类交互一样对待他们。也会产生与真实人物或者场景一样的情感和认知反应。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Media equal real life(媒介等同于真实生活)。
媒介的性别、态度、性格和形式都会引起实验对象同等积极的反应,以及相关大脑皮层的活跃。
Reeves B, Nass C. The Media Equation: How People Treat Computers,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Like Real People and Places ( CSLI Lecture Notes ) [ M ] .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 2003.
人们不会对着二次元纸片人和虚拟对象发情,只是因为它们还不够真实和活跃。但是现有的 AI 呈现出的互动性,就足够调动一部分人的多巴胺形成积极体验了。
被欧盟禁止的聊天机器人 Peplika 就是例证。我们不妨将这种基于 AI 的虚拟数字生命体的情感联结称为"赛博依恋"。赛博依恋的形成,与印刻效应的形成机制相类似。
在白鲸看来,媒介等式理论简直是为赛博依恋量身定制的理论,即使在这本书的写作时期,我们还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交网络和大语言模型。
发展心理学一般将学前期的 2 — 7 岁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称为前运算阶段,这个过程儿童依靠直觉来理解世界。
这一阶段家庭和父母为儿童提供所有的情感联结,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支持。
其中有四种类型的父母,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产生的负面作用最强。
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在情感发展方面较为混乱。他们感到不被爱和感情上的疏离,这种养育方式也阻碍了其生理和认知方面的发展。
四种类型的父母,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2007)
那我们面对的问题就变成了:如果一个孩子面对忽视型或者专制型的父母,同时存在一个能随时随地全面回应孩子的人工智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将会发生什么?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发展心理学的终身发展理论,则认为人的心理承载和结构是终身发展的。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迎接生老病死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赛博依恋,将毫无疑问地打断甚至倒置这个过程。
电影《她》(2013)讲述了一个落寞中年打工离婚男爱上一个人工智能 AI 的故事。
男主角的母亲冷漠自私,有强烈的情感索取欲望,只会指责男主不打电话给她,对男主离婚和孤独的生活状态丝毫不在意。
男主角则孤独疏离,处于典型的爱无能状态,在事业上也没有丝毫进取能力,情感发展与人格动力的不足是他婚姻失败的诱因,也让男主在离婚后的生活彻底处于一潭死水中。
现实世界不会陪着不完整的人成长,他 / 她们只会选择离开。
斯嘉丽 · 约翰逊在电影中用声音扮演了拯救男主的人工智能——一个不索取,只奉献和陪伴的全能造爱机器。
《她》(2013),导演:斯派克 · 琼斯,主演:华金 · 菲尼克斯 / 斯嘉丽 · 约翰逊
今年五月斯嘉丽 · 约翰逊指责 OpenAI 在新的模型中抄袭了她的声音和语调。
电影想说的事是现代社会中孤独个体不可避免地与技术产生情感联结的悲剧性。
现实生活中的技术 - 商业联合体,不在乎也解决不了电影提出的问题,反而在向电影中的情景模仿。产业运作和资本溢价必将构成赛博依恋和技术恋物癖深层的灵魂联结。
这让现实比艺术创作更邪典。
人性抵挡不了技术,技术总能塑造人性
在中国社会近二十年关于技术最知名的争论之一,可能是对"转基因"的讨论。
虽然大众最终以转基因的不可预料后果为理由,为转基因技术贴上了不可知的标签,反转基因派赢得了舆论的胜利。
但是转基因技术依然以不可抵挡的力量,充斥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全国进口粮食的大豆和棉花,85% 以上是转基因作物。
对于技术的使用和进步,人永远抵挡不了,马车抵挡不了火车,出租车和摩的司机抵挡不了网约车和共享单车。
有趣的部分在于,对新技术的恐惧(technophobia)总是会恰如其分地出现在每一个时代,而技术总是偷感十足的方式重塑着每一个时代的人性。
AI 对于我们来说,可以从一个没有感情的猜测机,逐渐进化到陶哲轩眼中能够伪装低级感情特征的猜测机器。
随着算力的增长和模型的复杂度提升,很容易成长为一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儿童阶段情感需求,甚至大多数孤独成年人陪伴需求的机器。
即便这种情感仍然是一种基于概率和数据的伪装,AI 不需要通过图灵测试,也不需要通过一个成熟的受过教育成年人的狡猾调戏。
只要 AI 与一个年龄足够小的儿童,或者足够孤独的成年人相处足够的时间,对话足够的时间,AI 不需要有真的情感,也不需要对人产生真的感情,但是人绝对能够对 AI 产生依恋。
真正令人恐惧的、重要的问题不是媒体关注的 AI 陪伴、AI 女 / 男友聊天机器人擦边涉黄的乐子人猎奇问题。
真正重要的是技术与人类非理性部分联结越来越深的过程。以及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失真实情感联结和交流的社会形态已经越来越具象化的现实。
我们真的太孤独了,而且会越来越孤独。
这才是科幻小说中赛博朋克社会描绘的世界最让人感到未知恐惧的部分。
不论你多抗拒,义体(技术)也会与你的肉体产生关联,赛博精神病(Cyberpsychosis)就像义体的灵魂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你、我和我们的一部分。
同样,AI 这种统计机器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Turkle S.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 M ] . 1st e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2.
2.Weizenbaum J. Computer Power and Human Reason: From Judgement to Calculation [ M ] . W.H. Freeman & Company, 1976.
3.Reeves B, Nass C. The Media Equation: How People Treat Computers,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Like Real People and Places ( CSLI Lecture Notes ) [ M ] .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 2003.
4.Beaulieu A. Shared Experience? Can AI Form an Emotional Bond with Us? [ EB/OL ] . ( 2023-08-24 ) [ 2024-12-26 ] .
5.Love, Loss, and AI: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Machines - EMILDAI [ EB/OL ] . ( 2024-11-11 ) [ 2024-12-26 ] .
6.Knight W. Scarlett Johansson Says OpenAI Ripped Off Her Voice for ChatGPT [ J ] . Wired, [ 2024 ] .
7.Weiss A, Wurhofer D, Tscheligi M. " I Love This Dog "— Children ’ s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the Robotic Dog AIBO [ J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ics, 2009, 1 ( 3 ) : 243-248.
8.Fogg B. A behavior model for persuasive design [ C ]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uasive Technology. Claremont California USA: ACM, 2009: 1-7.
9.Garreau J, Chery S, Hesse M, et al. Bots on The Ground [ N ] . Washington Post, 2007-05-0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逆洋流的顾白鲸,作者:顾白鲸